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房产 >正文

“艺术百年·光风霁月”:聚焦1949年后的上海美术史 

发布时间:2023-01-15 16:01:24袁怡民来源:

导读“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现场(02:33)1949年之后,上海的美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派画家们积...

“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现场(02:33)

1949年之后,上海的美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派画家们积极投身写实主义的创作当中,用艺术作品反映人民劳动、社会建设等等社会新面貌。
继“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目光再次聚焦于由“海派”引发的上海近现代美术史的百余年演变。1月12日,“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上海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上海美术家在时代巨变下的艺术创作成就。

展览海报

从“海派”出发
作为“何谓海派”系列的又一大展,如果说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的“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更多侧重于“海派”起源的学术探问,那么此次全新亮相的“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则是将落脚点更多地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上海美术史。

“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展厅


“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展厅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现在来馆里看展的观众,正好可以把海派美术从“历史的星空”看到“风光霁月”,“这次的看点在于完整地呈现了上海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脉络,尤其是1949年以后,上海美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比如,现在很多当代艺术研究认为,上海美术的新风向是从85风潮开始的,但其实上海美术的探索时间点还要更早。1979年上海就办了‘十二人画展’,展览的前言写道‘严酷的冰封正在消融,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战胜了死亡的威胁,百花终于齐放……旧时代过去了,新时代已在召唤’。‘十二人画展’当时在大年三十悄然开幕,马上引发了各方面的关注,观众越来越多,到最后一天人山人海,而且在海外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次展览发出了艺术创新的先声,探索了绘画艺术的形式美,把对形式的探索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很多当代美术史研究忽略的地方。回看这段历史,就能感受到,海派艺术的创新精神,是流淌在上海美术血液基因里的。”

江寒汀《萝卜丰收图》

“再一个就是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从1986年首届举办以来,至今已有36年。每一届海平线都在探索与创新,引入策展人机制、拉大参展范围、拓宽作品样式,成为了上海美术界最重要的品牌展览之一。当年参展的青年创作者如今都成为了大家,成为了上海美术的中坚力量。”陈翔说,在创作、研究、培养人才等多方面,上海一直在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引领风气之先。

谢之光《拈兰图》

本次展览以时间线索展开,通过“海上画派引领一代风尚”(19世纪末至1949年)、“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1949至1977年)、“改革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1978至2021年)三个板块,以及三个专题陈列来阐述海派的缘起、形成与艺术影响。

王震《天竹冻雀图》

展览展出作品200余件,从各板块的展品比重来看,“海上画派引领一代风尚”板块的展品约占展出作品总量的1/5。该板块简要回顾了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江浙皖一带书画家纷纷来到上海鬻画谋生,“海上画派”就此形成的历史。包括如“四任”、吴昌硕、蒲华、虚谷、谢之光等的作品在这一篇章都有呈现。
“海派”既不是一个统一的团体,也没有艺术宣言,而是因着共同的利益,秉着开放与宽容的理念,各种画社、派别得以长期共存。程十发基于这一史实提出“海派无派”的观点,与学者认为“海派”乃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谋而合。

蒲华《竹》

“海派”画家的形成主要有两支力量:一支是从传统文人画中变化而来,以中国画为体,又吸取西洋画的明暗、光色、透视,特别是写实的表现手法,用以对传统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进行变革和创新。代表人物有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蒲华、钱慧安等。另一支是留学欧洲与日本的青年画家,回国后成为开展洋画运动的主力军,除了在艺术创作上“融合中西”外,还在美术教育、美术出版、美术社团等方面引进西方的做法,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快速推向现代。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关良、吴大羽、刘海粟、徐悲鸿等。
“海派”初创期的画坛充满了苦闷和悲愤,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吴友如等画家通过历史画、花鸟画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社会和民生的看法。一批从事漫画和版画创作的青年艺术家以刀、笔为武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半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榨,唤起劳苦大众觉醒和反抗,在抗战救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鲁迅在上海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为木刻在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派”与生俱来的革命性和爱国激情亦是构成红色文化的一层底色。
将展示的美术史年代下限延伸至21世纪10年代
展览的第二部分“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和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作为此次展览的“重头戏”,首次将展示的美术史年代下限延伸至21世纪10年代,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重要历史阶段的内容,两部分展品量约占作品总量的4/5。

林风眠《菜农》

在“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1949至1977年)部分,展览向观众系统展示了传统绘画的新生,现代人物画、城市山水画、农村风景画、主题性创作,以及作为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积极响应,上海美术家创作的既充满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又有着高雅脱俗的艺术审美情趣的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相继建立,为上海美术家的创作搭建了专业化的平台。根植生活,以写生为基础的国画改革带动了笔墨技巧的改进,赋予了传统绘画的新生,在现代人物画、城市山水画、农村风景画表现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题性创作推动了上海油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形成富有个性的艺术面貌。以工人为主体的业余版画创作为上海工业建设刻录下了岁月的印痕。

张大壮《带鱼丰收》

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文艺创作的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上海美术家在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同时,也创作了许多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画、风景画、静物画、连环画以及传统戏曲故事画,这些作品既充满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又有着高雅脱俗的艺术审美情趣,在那个年代里给市民带来一股温馨、一种甜蜜和一丝慰藉,成为那个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陆抑非《秧担》

江寒汀《萝卜丰收图》、林风眠《菜农》、陆抑非《秧担》、张大壮《带鱼丰收》、陆俨少《上海港》、沈柔坚《上海雪夜》等,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作。

沈柔坚《上海雪夜》

在“改革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1978至2021年)部分,观众将领略到这一时期上海美术家的求新求异,突出个性。
1980年代中期起,“海派”艺术被重新提起,上海理论界对“海派”绘画的缘起与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被赋予更为积极的含义。开放、多元的艺术格局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特质。上海美术家求新求异,突出个性,不愿跟风的创作习性乃是海派艺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秉性赓续。一百多年前,苏浙皖画家汇聚沪上造就一派新风,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美术事业上必将形成更大格局的繁荣。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改革开放为上海艺术创作带来空前活跃的探索气氛,从老画家到青年美术作者都迸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如果说“十二人画展”是美术作者自发对春天来临的呼应,那么“海平线”绘画联展则是官方艺术团体在新时期美术发展中面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冲击而采取的主动应对。
浦东开发开放推动的上海城市建设新一轮发展,所带动的表现上海面貌大变样的美术创作热潮等,也都在这一板块得到充分展示。

邵克萍《南浦建大桥》


沈柔坚《浦江晨曦》

打卡“霁月里”梦回月份牌风靡的年代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月份牌年画,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吸睛部分。在49米层中厅特别设计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霁月里”的墙上,月份牌画的展陈被精心设计得如往昔那般张贴,穿梭其中仿佛梦回月份牌年画风靡的年代。同时,这里也是本次展览独一无二的同框打卡地。

展览现场

展览持续至2月28日。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