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房产 >正文

许宏才: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

发布时间:2022-12-19 13:55:55鲁薇逸来源:

导读 中新经纬12月18日电 题: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作者 许宏才 财政部副部长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召开的一...

中新经纬12月18日电 题: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

作者 许宏才 财政部副部长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我们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简要梳理汇报一下2022年财政政策落实情况,并重点围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做好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关工作,交流几点看法和认识。

一、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超预期因素冲击,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力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财政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集中发力,主动实施加力,有力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年初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安排,财政政策于两会前后集中落地,并靠前发力,确保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推动经济平稳开局;年中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为应对多轮超预期冲击,按照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部署,及时推出和落实一系列财税政策举措,涵盖了税费政策、专项债券、政府采购、民生社保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目标明确、指向精准、加力适当、落地迅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合力,发挥了成效。总的看,2022年财税政策能出尽出,留抵退税早退快退,专项债券早发快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高效平稳有序,在应对和化解超预期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下好先手棋,持续加力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确保企业尽早享受退税减负红利。2022年税费支持政策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力度空前,实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总规模约2.4万亿元,切实加大退税资金保障力度,执行中扩大受惠行业范围,加快退税进度;第二,发力精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特殊困难行业的减税力度,阶段性降低和缓缴社会保险费;第三,综合施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组合式退税减税、缓税缓费并举,以真金白银助企纾困发展。据统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预计超过4万亿元,大大缓解了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开动加速器,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有力支持扩投资稳增长。财政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券限额。我们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一方面突出“用足”,年初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万亿元,三季度又依法盘活5000多亿元结存限额,全部用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另一方面确保“用好”,2022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明显加快,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于一季度全部下达,并于上半年基本发行完毕,节奏大幅提前,前11个月累计发行超过4万亿元,其中包含了一部分2021年结转到2022年的一些额度,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优化专项债券资金投向,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2022年专项债券连同中央基建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合力发挥了有效投资之“劲”,助力经济大盘之“稳”的关键作用。从投资数据看,1—11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连续7个月回升,不仅高于疫情以来的2020年、2021年的同期增速,也高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增速。受此带动,1—11月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之际,全部投资仍实现了5.3%的增长。

三是打出组合拳,财政金融多方联动,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和重点领域发展。连续三年的疫情给经济及中小微企业带来了较大冲击,相当部分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生存危机。对此,在大规模降低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基础上,我们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特困行业;支持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补充投资重大项目资本金;通过专项再贷款与财政体系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安排专项借款支持各地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财政金融协同配合,在助企纾困和扩投资稳增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抓好抓牢“重头戏”,全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我们采取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等措施,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同时,保持合适的财政支出力度,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教育、科技、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比如,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打通产业链断点和供应链堵点,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支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支持政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再如,强化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多措并举确保能源资源安全和稳定供应。11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1.6%,1—11月份平均上涨2.0%,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

五是织密保障网,大力助推财力下沉,支持地方落实“三保”要求和防范化解风险。经济越是下行压力大、困难挑战多,财政越需要做好兜底保障工作。2022年我们切实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规模和增速均创近年来新高;并重点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规模至4万亿元,推动财政资金快速精准下达和使用;加强地方财政运行监测预警和库款保障,确保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着力保障疫情防控经费,支持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防灾减灾救灾、重大风险防范等工作。

六是打好“铁算盘”,坚持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协同推进,财政管理监督进一步加强。我们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落实预算管理、税收制度改革部署,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党政机关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完善财会监督制度机制,强化管理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不断提升。

在各项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总体维稳向好,并表现出强大韧性,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2023年财政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力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财政部门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明确传递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信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理解,“加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衔接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为经济运行营造良好基础环境。

“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支持补短板、强弱项、补底板、扬优势,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三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四是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效能;五是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与此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筑牢风险防控制度机制,抓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财经纪律约束和财会监督,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三、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和重点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需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当前和长远等重大关系,围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找准政策发力点,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政策落实落地的实际效果。

一是聚焦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要加强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确定财政赤字规模,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提供财力保障;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优化省以下财力分配,更多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增强地方财力保障水平,强化基层财政运行监测预警,支持地方兜牢“三保”底线。

二是聚焦持续助企纾困,完善税费优惠政策。近年中国持续实施减税退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2023年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将面临困难,对于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聚焦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把科技支出作为重点领域予以保障,将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投入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任务保障;持续加强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四是聚焦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加大力度和优化结构并举,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推动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支持扎牢社会保障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五是聚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讲求绩效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内在要求,要推动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加强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严格绩效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有序推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加快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的机制。

六是聚焦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筑牢风险防范制度机制。2022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各项财政指标仍总体保持稳定,相关风险总体可控。2023年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切实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要认真抓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工作,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化解存量,加强资金供给端和使用端监管,督促相关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履行财会监督主职,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财经纪律约束,切实聚焦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推进预算改革方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提高预算的完整性,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深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以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方面,按照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适应的原则,规范转移支付分类设置,厘清边界和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衡,深化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有力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逐步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促进区域间基本财力均衡配置。在优化税制结构方面,结合继续推进减税降费,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税制改革完善。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财政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本文根据许宏才12月17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定。)(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