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房产 >正文

面对或过图灵测试的ChatGPT当自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发布时间:2022-12-12 15:10:08周茂俊来源:

导读2022年11月,OpenAI公司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几天,马斯克在其推特上宣传这东西,据说:其功能先进到使人无法分辨它是不是真人。如果...

2022年11月,OpenAI公司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几天,马斯克在其推特上宣传这东西,据说:其功能先进到使人无法分辨它是不是真人。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意味着它通过了“图灵测试”。

2015年,马斯克、美国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总裁阿尔特曼、全球在线支付平台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等硅谷领军人联合创立OpenAI。2018年,马斯克辞去该公司董事职位。2019年7月,微软向OpenAI LP投资10亿美金,联合研发GPT-3语言模型。该模型功能强大:可根据关键词编撰新闻稿,据称与新闻记者的稿件水准类似,甚至使该模型的设计者担心此科技会被居心不良者用来编造假新闻。

基于GPT-3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号称能接住对话者的所有话题,还能写文章、写歌词、写诗,甚至写代码,还包括给AI绘画写关键词。被认为是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革命。

AI加速发展,可谓咄咄逼人,不但在理工科方面,甚至许多文化与艺术领域的专业技术职业,都受到了挤压和威胁。一位资深文艺演播和主持人,接一单活儿几十元,因网上配音受AI机器朗读竞争,就这个价。简直令其怀疑人生:自己半生习艺、艰辛奋斗,难道要沦落到食不果腹么?

后来,她与喜马拉雅平台合作,接触到VIP收费项高端演播,了解到李野墨、张震、王明军等语言艺术家们的作品后,才重拾自信。无论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影视艺术,还是文学创作……目前能做到高端极致精品的,仍只有人类优秀艺术家。AI目前只能在技术层面替代较为基层的工作,譬如:最基础的播音员、图形图像设计完稿、文字编辑,尚不可能取代真正的人类级的原创艺术家和文化艺术大师。

自己亲身体验亦如此:我有听书习惯,在做饭、洗碗、干家务时,会听些节目,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同时也放松下过度阅读的眼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轻松分辨出视频、音频节目中的AI朗读和真人解读之间的差别。

AI朗读,字正腔圆,在普通话的语音方面无懈可击。但其没有情感、平铺直叙、语速均等、波澜不惊、缺乏逻辑重音、表现力不足。乍听起来没太大问题,听得时间长了令人昏昏欲睡、心生烦躁感。机器朗读无法触动人内心、给人头脑激荡,更没有任何智识互动、思维启迪、心灵碰撞,它仅仅是将文字进行声波转换,有些像用标准普通话念经,听了后面忘记前面,学习效果不佳。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我们的AI,与美国人基于GPT-3语言模型的ChatGPT存在科技差距。而且中文和汉语,作为高语境语言,在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表现力、感染力、隐喻性等方面,更加复杂、难以掌握。

而真人演播,其表现力能够深入内心、吸引关注,哪怕其中有些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亦能激起思维互动。或者演讲者的普通话都不太标准,譬如易中天先生谈三国,仍能津津有味连续听数十集,且前后连贯、记忆深刻、妙趣横生。

可见,人的头脑不仅需要数据灌输,还需要心灵沟通、思维互动、情绪激荡、观点碰撞。而这一点,目前的AI以及其后未来几年,它们的若干升级版本,都还不可能具备人类的灵商(SQ)。

目前,AI研发界和投资界的一些盛赞如“AI能画画啦!AI能聊天啦!”有商业营销背景在内。AI在文化艺术领域之应用,还是较为基础的执行层面,短期内还无法替代原创型艺术家、优秀演播艺术家,以及用心灵写作的作家。

但是,AI确实已经威胁到了,并正在逐步淘汰基层的、普通的、执行层面的视觉/听觉工艺、文字工作者。AI尚无法终结文化与艺术,但它确已威胁到全球数以百万计基层技术工作者的就业机会,这对社会稳定而言,是严峻挑战。

扎克伯格、马斯克、比尔·盖茨等,在今年秋季一次就裁员约1.7万人。而其他行业的基层平面设计师、播音员、促销员、电话营销、客服、基层程序员等也在逐渐裁员。几年后,当下次经济上升周期到来时,AI会改进更多版本、浸润更多就业岗位。当初被裁减的这些员工,可能部分能重新找回工作,而另一部分再就业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更久远的譬如几十年后,即便是目前不受AI威胁的原创艺术家、高端表演艺术家、时尚大师、创意总监们……这少部分高端文化艺术人士,恐怕也得思考下文化、艺术,以及自己的未来。

尤瓦尔•赫拉利谈到:出版商要求他修改书稿中的某些词语,因为根据AI测算,若替换成某些受时下公众欢迎的词语,销售利润会有所上升。这不禁使我们想起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廷天顶时的典故:罗马教宗要求米开朗基罗给耶稣“穿上裤子”。这肯定有利于市场营销,但对于文化和艺术而言,不知是福还是祸?

科技界有预测,以目前的科技发展和迭代速度估计,在2045年前后,有可能出现下一次“科技奇点”。这意味着当下的年轻一代,在步入中年后,将面临全新的、严酷的淘汰型选择。

这有些像19世纪中期,当照相机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后,整个造型艺术界发生了天翻地覆地的变革:传统古典主义写实画家,代代传承、终生修为,却抵不住照相机咔嚓一响,科技进步宣告了古典主义写实绘画的没落,真可谓“乱拳打死老师傅”啊!同时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文艺风格,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由此衍生到应用美术领域的工业设计,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延续于北欧、美国、日本的设计风格。直至今日,我们的服饰、住房、汽车、手机、时尚产品,莫兰迪色系、简约主义……无不体现出这次造型革命的巨大影响。

上次人类文化艺术大嬗变过程中,代表性艺术大师Paul Gauguin(高更)在天荒地老如梦境般的塔希提岛,绘制了著名作品《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提出了现代文化艺术与哲学的宏大诘问。攀登到顶峰的文艺人士,无人能避开这道人生观与世界观的终极审问。而现代世界,AI在前如虎拦路,无法逃避,我们不得不再次面临这终极自我审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AI是什么?是它还是他/她?其将伴随我们到哪里去?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吴旭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