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房产 >正文

女孩带4000人当起“旧物猎手”,不花钱找到了可以使用的物品

发布时间:2022-12-07 17:08:24匡琛婵来源:

导读视频加载中...12月4日下午,33岁的王珊珊将自己裹在厚厚的毛绒外套里,撑着伞,熟练穿行在武昌昙华林的小巷中。在附近两个生活垃圾投放点,...

视频加载中...

12月4日下午,33岁的王珊珊将自己裹在厚厚的毛绒外套里,撑着伞,熟练穿行在武昌昙华林的小巷中。在附近两个生活垃圾投放点,遇到被居民丢弃在路边的旧家具和废旧物品,她就会驻足观察。发现“有价值”的物品,她会拍照发到朋友圈或者自建的“Stooping武汉”群中,并附上坐标,供人“认领”。

在昙华林一家时尚小店里,店老板用着王珊珊找来的一个实木玻璃衣柜。 记者詹松 摄

2017年起,王珊珊开始当起“旧物猎手”,将在街头偶遇的旧物回收或改造,使之重新投入使用。今年10月,她在网上组建了“Stooping武汉”群,目前已有8个群、4000人,18~34岁人群占80%。大家每天互动交流心得、分享旧物信息,并组织线下活动。

“为了阻止我90岁的父母往家里捡东西,我们跟二老斗争了近20年。没承想,现在流行这个。”面对网友的不解,文静的王珊珊总是一次次解释:“Stooping跟这样的捡是不同的。”

“寻宝”

在昙华林一家时尚小店里,王珊珊找来的一个实木柜并且亲手进行了改造。 记者詹松 摄

王珊珊曾在昙华林开了4年店,2020年开始转开网店,但她的很多合作伙伴仍在昙华林,每周她都要频繁在武昌和青山往返,每一次来昙华林对她来说就是一次“寻宝”之旅。

昙华林三义村是她平日主要“寻宝地”之一,这里有成片的老房子,很多居民楼上和家门口摆放的家具看上去古香古色。

三义村45号附近有一片空地,附近居民丢弃的大件物品就堆放在这里,等待环卫人员运走处理,被装运上车前的时间就是“寻宝”的黄金窗口期。

当天下午运气好,王珊珊经过时发现了居民丢弃的几件旧家具,其中一扇完好的旧木框纱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一手打伞,另一只手轻轻翻动纱窗,了解保存状况,毫不在意衣袖被雨水打湿。

“整体品相还不错,改造一下可以做成晾晒工具,遗弃在这里长时间被雨浸泡可能会烂,所以需要尽快‘认领’。”王珊珊说。

店老板用着王珊珊找来的一个竹制搁物架,与售卖商品与店铺氛围颇为搭调。 记者詹松 摄

昙华林46号附近也有一处类似的旧物集中地,这是她的另一个主要“寻宝点”。

棚沿下整齐堆放着几捆拆下的旧木料,王珊珊有点惋惜。她说:“很可惜,这个家具已经被拆解了,如果能在它被拆解前找到主人,也许会有更多用途。”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王珊珊是一位精致的女性,衣服和鞋子、包包的搭配颇经思量,脸上画了淡妆,说话轻言细语。得知采访还要出镜,她第一时间从包里掏出化妆镜补妆。

王珊珊冒雨在旧物堆中翻来翻去,这一幕也吸引了路边不少人诧异的目光,但她很淡定,在翻找过程中尽量保持物品原状,不给后续清运工作造成麻烦。

“我们目前还没有‘竞争对手’。”王珊珊目前捡的旧物以旧家具和一些生活用品为主,而这些东西是拾荒大妈看不上的,大妈们更青睐有价值的废纸箱。王珊珊说:“他们有时碰到了还会觉得奇怪,说怎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捡这些没用的‘破烂’。”

王珊珊从“寻宝”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在她看来,“不花钱找到了可以使用的物品,同时又延续了旧物的生命,减少了浪费,既有成就感也有一点使命感”。

“开盲盒”

在昙华林一家餐厅里,店老板用着王珊珊找来的一个实木立柜,当做餐厅装饰。 记者詹松 摄

“Stooping”直译为“弯腰、俯身”,近来逐渐引申为“俯身拾物”,即“把废弃物品捡回来循环利用”。在中国,从2022年6月开始就有上海的博主在社交网络上讨论,后来有人创建了“Stooping广州”和“Stooping深圳”两个账号,拥有群友几千人。

王珊珊正是在网上看到Stooping这个概念,才受到启发创建“Stooping武汉”,但在此前的4年时间里,她一直在自发捡旧物,并分享在朋友圈。

王珊珊出生在孝感,小时候家对面就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她经常能在废品中淘到中意的玩具,这也让她从小就对旧物产生了感情。

2017年,大学毕业4年后,她在昙华林创业开了一家手作店,售卖自制的香薰蜡烛、手工皂等物品,在装修小店时,她踏上“旧物猎手”之路。

“小店的转让费是10万元,一年的房租是3万元,再加上购买了一些材料设备,手上就没钱购置桌椅板凳了。”刚好当时昙华林正在改造,清出了很多旧家具和物件,附近居民搬家或者清理房子也会丢弃一些,这些无人问津的旧物,在她眼里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用途。

“很多家具保存很好,被拆解处理太可惜了。”只要有空,她就会到附近几个主要废品集中点去“寻宝”,发现自己店里可以用的或者可以改造的,她就千方百计搬回来。店里的家具和陈列品有八成以上都是靠“开盲盒”来的,“一个人的废品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宝藏”。她对所寻旧物有自己的标准:一是要功能完好,二是尺寸不能太大,否则搬运和安放都是问题。

王珊珊捡回第一件家具的过程很“神奇”。当时她想种几盆花,就去废品集中点捡了2个木抽屉当作花盆。第二天再经过时,她发现地上出现了一个大柜子,上面有4个一模一样的抽屉,她就找了几个街坊,一起把柜子搬回了店里。更神奇的是,第三天她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剩下的两个抽屉,“太开心了,原来心里的一点遗憾都没有了”。这个神奇的柜子现在依然还在朋友店里使用。

“我不会刻意去寻找什么物品,成功率太低。”王珊珊“寻宝”没有固定的路线和时间,除了昙华林,她还去过花楼街和武昌的老巷子,一切都是自然状态下发生,她形容为“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会在路边捡到什么,有什么惊喜在等着你。”

旧物循环

在昙华林一家餐厅里,店老板用着王珊珊捡来的一个实木柜,当作酒柜使用。 记者詹松 摄

“复古自行车,骑过一次发现我不爱运动,换一个破旧钢琴就行。”不久前,网友“UTOO”在“Stooping武汉”群里发了一条帖子,当天还发布了许多其他闲置物品,很快就被人一一“认领”。“Stooping并不是二手交易买卖,更多时候我们群友之间就是赠送。”王珊珊说,很多时候群友感觉不过意,就会请喝一杯奶茶,不论赠送的是什么物品。

2022年10月,王珊珊在社交平台上创建了“Stooping武汉”账号,并开设了群聊,希望能倡导旧物循环永续的环保理念,同时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人人都是Stooper”是她打出的口号。

建群之初,王珊珊就跟大家“约法三章”:杜绝交易,仅限免费赠送,对于打广告售卖二手物品的人,我提醒无效后直接踢人。如今群友们已经达成共识,“我们不以获取金钱利益为目的,而是让旧物循环永续”。

与二手物品交易网站相比,Stooping社群有自己的优势。一些使用价值不全的物品无法交易,但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新主人。

曾有网友家里一个沙发部件破损了,单独无法在二手物品交易网站出售,但通过群内转发,马上就有人预定,准备改造成新物件。

此外,群内转发大大提升了物品的流转速度,同城就近自提,也不会产生额外的物流成本。

“出现在stooping的旧物,通常是不再需要的东西,但是具备一定功能,丢掉很可惜。二手买卖周期长、衍生费用高,不如stooping出去,让它继续发挥作用。”王珊珊总结说。

随着人数的增多,群友们交流的内容已经不限于旧家具,瓷砖、狗狗滑雪服、水彩画、书籍等物品均可分享交换。有人家里有闲置物品,就会发图片找下家;有人在路上碰到旧物件,自己用不上,就会拍照发图和坐标,马上就会有人“认领”。

“每天互动信息量很大,绝大部分都是群友自己消化了。”王珊珊说。记者加入了其中一个群,信息量大的时候,刷屏速度几乎要以秒为计量单位。

除了偶尔发一些遇到的路边旧物信息外,她每天还要花近一个小时在各个群里转发网友投稿信息。“需要我转发的一般都是不便于搬运的大件物品或是需要尽快处理的旧物,但转发后往往几分钟就被人认领”。网友们的热情令她惊讶,“除了人生,还有什么不能分享交换的呢?”

新社交模式

王珊珊正在忙着编辑信息准备发布。 记者詹松 摄

最近,王珊珊在忙着筹备第一次大型线下活动,这次活动设置了以物换物“寻宝”区、workshop达人改造区、旧物集市区和模拟stooping打卡区等,活动的目的更偏向于分享交流、以物交友。

随着群友人数快速增长,王珊珊一直希望把“Stooping武汉”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目前群友中八成是年轻群体,也不乏喜欢上网和从事环保事业的中老年人。

“翻垃圾堆我做不到,但放在路边的旧物我经常去挑。”30岁的沈冶从2018年开始捡旧物,除了开店,她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和男友一起逛拆迁废墟,只要听说哪里有拆迁,她就会和男友一起“淘宝”,也是因为这个共同“爱好”,她和王珊珊有了更多交集和话题。

一次“淘宝”,沈冶捡回一只旧竹筲箕,上面全是油,她洗了三四遍,然后改造成了一个花篮,挂在店里显眼处,“非常有年代感,很多人要花钱买我都不卖”。在她的带动下,很多年轻朋友都会“求组团”一起寻宝。

王珊珊搭建的“Stooping武汉”群会发布各种“旧物”信息。 记者詹松 摄

受王珊珊启发,66岁的书店老板张福臣两年前也开始尝试涉足这个圈子,“以前不排斥,但也不会主动捡,担心捡回来变成了负担”。他从路边捡回几块衣柜门,在书店门口做成了长条桌和椅子,供客人读书、喝咖啡,“物有所用,不浪费,尝试很值得”。

“旧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有岁月的沉淀,很多具有历史价值,不应作为废品被处理掉。”48岁的酒店老板杨昊是中国烹饪大师、昙华林商户联盟副会长,他在店里也放着不少路边捡来的旧物,既实用,也供客人观赏。

杨昊觉得这既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做环保。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他提醒道,捡旧物要弄清楚来历和用途,心里一定要有法律意识,确保是别人遗弃不要的东西再捡。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